Thursday, 21 June 2007

自我

尼采表示,人類所有的行為,背後都會有某些價值評判為其底子;而所有價值評判不是自發自動的就是接受得來的。事實上,人類的價值評判絕大部份都是從別人處 接受得來的評判。為什麼人們要這樣做?為甚麼人們不依據自已而要依據別人的價值評判作為自己的評判?尼采在《黎明》(The Dawn of Day) 一書中說,那是「由於恐懼」使然。人們認為,將那些從別人那裏接受得來的價值評判裝作是自己原有的價值評判,這樣做會更加安全有利。

絕大多數的人,無論他們怎樣以為自已「以自我為中心」,其實終他們一生,一點也沒有真的接觸自我,一點也沒 有為他們的真自我做任何事。他們所謂的自我拆穿了只不過是自我的「幻影」,他們只是為這個幻影奔波。這個自我的幻影是怎樣形成的呢?依據尼采,這個幻影是 人們「人云亦云」地接受了別人的看法,被動地受到了朋友的影響而成的。

結果,人們都活在一種曖昧之中,他們的意見都不純粹出自本人,甚至與個人無關。他們的價值評判是隨意的、情緒化的。一個人總會騎在其他人的頭上,而其他人 又會騎在另外的人的頭上。尼采指出,這樣古怪的一個幻影世界卻儘要給自己裝上一個理性的外表。意見與習慣,成了人們普遍地評判什麼是「人」的根據。尼采 說,人類幾乎都是對於自己一無所知的,他們「想信一種無血的抽象物,他們稱之為『人』,這等於相信子虛烏有」。

《存在主義概論》- 李天命,p.54

 
Clicky Web Analytics